前沿讲坛第62讲 | 马楠教授主讲“《礼记》概说”

Body
12月19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前沿讲坛第62讲,讲座主题为“《礼记》概说”。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历史系马楠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樊波成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马楠教授聚焦于《礼记》的集结成书,引出《礼记》成书之时代与“大小戴”(戴德、戴圣)立博士的关系这一问题。马楠教授援引史料,介绍了宣帝末年的大致历史情况,并指出,由甘露三年到黄龙元年,这一历史阶段的立学官的基本情况及其依据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讨论。接着,马楠教授结合一系列史料,对武帝与宣帝设立学官的情况展开介绍,并将不同史料进行比对,从而展现出由汉武帝五经博士至汉宣帝黄龙十二博士转变中尚存的争议之处。其中,《诗》和《礼》如何分四家便是一个重要议题。首先,探讨了学界的现有研究,包括黄龙十二博士中“《诗》齐鲁韩三家并立”“《礼》依然是后氏一家”“大小戴之立不在宣帝时”等观点及其判断依据,并批判性地指出其论证难点与论证思路中的漏洞。
随后,马楠教授旁征博引,追溯建元五年至甘露三年博士担任情况的历史脉络,并针对其中的部分历史细节抒发见解。经过一系列探讨后,她指出前人“有博士则能立博士”之说不可信。接着,马楠教授介绍自己对于十二博士新考的思路,并通过详实引证《汉书·艺文志》与《汉书儒林传》等文献的方式展开阐述。在她看来,章句与博士试策、选任存在密切关系,立于学官者并非先要有经师为博士,而是要有章句(相对固定的解说体系甚至是论难应对)获得官方认可。
关于《礼记》集结成书的相关探讨告一段落,马楠教授继续聚焦于《礼记》的篇目与著录展开后续的讲解。首先,她对《礼记》篇目展开梳理、并对相关史料进行陈列与阐释。此后,马楠教授引出了晋人陈邵《周礼论序》的论点:“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她就“大戴删二百四篇 小戴删大戴”之说进行讨论,结合平行史料与后代文献记载进行深层的推演,由此指出这一说法的错误所在;其次,马楠教授亦对古书结集中的重篇问题展开探讨。《礼记》结集中存在着不少重篇的情况。她强调,面对这类重篇状况,不宜以今律古地认为古书编撰不合理、不严谨。这种重篇的现象其实恰恰说明了古书在西汉之时结束了单篇流传而转为结集流传的样态;此外,马楠教授还对《礼记》别录及其篇目进行了介绍,她强调,把握好古书的篇目与著录有助于形成对古书内容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马楠教授针对《礼记》的内容与性质进行了一系列讲解。《礼记》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礼仪末节,还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宣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在此基础上,她整合前人观点,将《礼记》基本内容与功能分为大体三类:补充经文、阐发礼义与归纳条例,并分别结合实例进行了更详细的阐释。
讲座尾声,樊波成副教授对马楠教授精彩丰富的讲解以及面对《礼记》研究时刻苦钻研的探讨精神表达了赞叹与感谢。莅临讲座的几位老师也针对讲座内容展开轻松活泼的交流与讨论。最后,本次前沿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